“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团结画面便浮现在眼前。在文化的星河中,原生民歌是熠熠生辉的瑰宝,而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的举办,更是一场以歌为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盛会。
7月3日,以“原生天籁韵 民歌中华情”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开幕演出在敕勒川草原激情唱响,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5支传统音乐表演队伍齐聚呼和浩特,用歌声传递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
原生民歌,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于生产生活里自然孕育出的艺术结晶。它扎根于中华大地,承载着各族人民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与精神信仰。从蒙古族长调的悠扬深邃,到回族山花儿的质朴奔放,从侗族大歌的空灵婉转,到黄河号子的雄浑有力,每一首原生民歌都是一个民族的独特印记,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它们见证着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繁衍、交融,成为维系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固桥梁。
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涉及众多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丰富的传统音乐类型,参演人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从耄耋老人到稚嫩孩童,从田歌、牧歌、山歌、渔歌到号子、小调、丝竹乐、鼓吹乐等等,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展示,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原生民歌节的舞台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开幕演出中,《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党共同的深情厚意;《敕勒长歌》《丝路踏歌》《山河放歌》等篇章,通过不同民族的音乐,展现了各族儿女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的灿烂文化,这不仅是非遗传承的广度展现,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共生的艺术表达。当各族儿女在《爱我中华》的磅礴合唱中凝聚情感,那共振的和声正是共同体意识在心灵深处的激荡回响。
原生民歌节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沃土中。原生民歌节期间的各项活动,无论是非遗大集、美食体验,还是沉浸式互动、音乐欣赏,都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共享。从敕勒川草原主会场演出到鄂尔多斯响沙湾、乌兰察布乌兰哈达火山等6处展演活动,再到深入旗县区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的走基层惠民演出,原生民歌节真正让天籁之声“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通过此次原生民歌节,将充分展现祖国北疆的独特气韵。期间,呼和浩特市将在敕勒川草原举办草原交响音乐会,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搭建多元艺术对话平台,既让壮美的草原风光与浪漫的音乐乐章相映成趣,更将世界交响名曲与草原经典歌曲交织呈现,在东西方艺术的和鸣中,以音乐为媒,向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游客,全方位呈现北疆大地开放包容的胸怀与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魅力。
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是一场以原生天籁奏响中华情韵的视听盛宴,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它让我们看到,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异彩,共同描绘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壮美画卷。它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在文化传承的浩瀚航程中,为我们照亮传承中华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的前行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民歌为桥连通古今,以旋律为舟破浪前行,在守正创新中传承文脉,在交流交融中凝聚合力,携手绘就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壮美画卷。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