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无产阶级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的产物。列宁主义是在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致爆发了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已经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活生生现实并不断发展,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星火燎原、蓬勃兴起,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的产物。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的产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在世界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生历史性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的产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轫和孕育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与习近平同志几十年丰富的从政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理论都有其实践源头和思想源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社会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毫无疑问也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源泉。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史;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开放史。 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源头和思想源头,无疑也要循着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历去追索。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前,习近平同志既在部队工作过,又长期在地方工作;既在内陆农业地区工作,也曾在沿海地区工作;既主政过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也主政过省会城市;既当过一省之长,也当过省委书记,还主政过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既有在地方各个层级直接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经验,又有在中央最高层谋划和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经验。这30多年,正是中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部分地区和领域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的时期。改革开放不仅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也使民族精神获得新的解放,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成为社会潮流。习近平同志始终工作在改革开放第一线,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中各种思想的交汇碰撞,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层级、哪个岗位上,他都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领导者,都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成果。
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于改革开放初创之时,是领导县域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世纪80年代初,他担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的河北正定县是冀中平原落后的农业县和典型的内陆县。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真刀真枪地做改革开放的文章,提出“改革戏必须大家唱”“要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护者”,强调“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经济”。他率先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从开启河北省“大包干”的先河、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到力排众议建“荣国府”、抢救古树古寺古城墙、发展旅游业,探索“中国旅游正定模式”,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从大念“人才经”,亲自向全国发出100多封“求贤信”,邀请包括华罗庚在内的50多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顾问,到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带队到美国考察农业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一个敢作敢为的地方领导者推动改革开放的历史担当、非凡勇气、创新精神、务实作风。在正定的这些思路和举措,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感悟,这些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优秀品质,都成为积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来源。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17年多正是福建由过去的海防前线转变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的重要时期,他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的思路,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1985年6月,他来到厦门经济特区,分管体制机制改革,直接领导推动“放水养鱼”激活了厦门港,同时激活许多身处困境的国企;推动了我国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化运作的厦门航空公司的发展;率先组织探索实施自由港的政策研究。后来他先后担任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等领导职务。在福建工作那些年,他冲破思想和体制的重重阻力,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吹响了福州乃至全省国企改革的“冲锋号”;六年七下晋江总结出的“晋江经验”,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坚持放胆、放权、放手、放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亲自主导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以餐桌污染治理为抓手,着力打破部门藩篱,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领风气之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和“生态省”;把查处干部违规违纪占地建房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同时建章立制、立好规矩,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歪风。如此等等的创新之举开风气之先,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和重要思想源泉。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和上海,进一步提升了改革开放实践层次,扩大了理论视野。2002年11月,他转任浙江省委书记,明确提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倡导“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坚持“接轨上海、借‘海’出海”,坚持经略海洋、港通天下,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制定实施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推动浙江从经济体制改革一马当先,走向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开。到上海工作后,赋予上海城市精神“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新内容,强调要把上海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不遗余力地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国际化,推动上海更好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这一时期,是习近平同志政治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综合起来看,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的25年经历就是一部完整系统的改革开放实践史,也是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入进行理论探索、理论积累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历史。他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不少创新性观点,表现出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胆识。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等著作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可以说,长期的改革开放实践历练为习近平同志的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和形成奠定了厚重的底色,也造就了他坚韧不拔、志存高远的领袖风范,滋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纳百川、博大精深的理论气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凝结的理论形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改革开放越是向纵深推进,越是呼唤理论创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路程,国外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上半场”。“上半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交织叠加者有之,惊心动魄者有之,泰山压顶者有之,来势汹汹者有之,剑拔弩张者有之。中国改革开放“下半场”如何进行?这个“下半场”需要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需要应对长期存在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需要推进“深水区”和“险滩中”的改革,需要化解众说纷纭的“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伯格陷阱”,需要应对不时冒头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等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他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世界经济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时代潮流中应运而生的,也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成型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审时度势,沉着应战,守正出新,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兴党强国的关键一招不松劲,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确立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实施深层次全方位开放战略,推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着力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解决影响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伟大飞跃。 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丰富性,锻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原创性、时代性、开放性,赋予其不同寻常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现实鲜活度。这一科学理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全面谋划和战略安排,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也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科学回答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改革开放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回头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都是与全面深化改革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们才能在全球经济低迷、世界贸易停滞以及各种风险交织的情况下取得好的发展成就。正是由于政治体制和机制改革,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推进,才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正是由于民生领域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才使得一大批惠民项目落地实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也正是因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才改变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新时代、新实践则检验新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应对了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实践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导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伟力和巨大的实践威力,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中总结出来的,是这些变革和成就凝结的理论形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进步同样要靠改革开放。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极具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伟大社会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设计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 在新时代要高擎改革开放的“指挥棒”,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又是不断拓展这一道路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又是不断完善这一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又是增强这一制度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又是繁荣发展这一文化的重要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进步事业,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人间正道,是有立场、有原则、有底线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三个不能变”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指挥棒”,规定着改革开放的立场、原则和底线。40年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就在于没有动摇立场、没有放弃原则、没有丢掉底线。没有坚持这些立场原则底线,恰恰是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新时代,一定要始终不渝坚持改革开放的立场原则底线不动摇,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党把方向、谋大事、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从而确保中国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方向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在新时代要坚持正确的改革开放方法论,积小胜为大胜促全胜。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向“深水区”和“险滩”进军,是啃“硬骨头”,如果方法不对头、措施不配套,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十六字方针,始终坚持“四个结合”的改革思路,即坚持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结合,确保在宏观层面上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在微观层面上提高改革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他还强调,改革要于法有据,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掌握了习近平总书记正确的改革开放方法论,就能避免走弯路、瞎折腾,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不断促进各项改革开放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开放成效上相得益彰,不断开辟全面深化改革新境界。 在新时代要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改革开放“施工图”,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8—2022年)》对158项改革举措进行梳理,列明牵头单位、改革起止时间、改革目标路径、成果形式等要素,形成了未来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并强调“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强化责任担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抓铁有痕,以钉钉子精神有计划有秩序推进落实。 在新时代要不断激发改革开放原动力,凝聚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总结改革开放历史,成功只会眷顾那些有益于民富国强的改革开放实践。改革开放越往前走,越需要持续不断的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为改革汇聚起磅礴的民心民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改革开放中梦想成真。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澎湃汹涌、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顺应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萌芽、创立的,也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同样,这一思想必将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更好地造福中国和世界。
(作者:何毅亭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